標的名稱:信義神明錄─尪公
主筆者:Cloudsky
撰寫日期:20211031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
「尪公」是誰?
要探討這個問題,要先來看三姓分家後的集應廟所拜主神為何人
木柵集應廟,位於今臺北市文山區保儀路76號2樓。為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的張姓創建之廟宇,三姓分家時張姓拈得香爐。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廟,1978年重修,並建造二樓廟宇。
主祀神明:尪公─保儀尊王張巡與保儀大夫許遠
陪祀神明:法主公、申國夫人、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朱衣夫子、大魁夫子、文武偏三財神
九年一次,木柵集應廟會恭迎保儀大夫出巡,在地保儀路名即因此廟而來。
萬隆集應廟,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211巷1號2樓,為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的林姓創建之廟宇,三姓分家時林姓拈得尪媽。景美集應廟刊物記載尪媽老祖已遺失;有一說是在咸豐時械鬥中被焚燬。萬隆集應廟則記1982年鎮廟之寶申國夫人像遭古董盜賣集團竊取,隔年找回由林姓族人迎回,再由林簡秀連女士發起附近鄰居重建該廟。
清道光十年(1831年)林姓先民於今新店溪河岸看見漂流過河之觀音像深感神蹟,便迎請觀音大士入廟,今正殿之觀音為萬隆地區境主公
林姓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立廟於三塊厝(今日臺電公司文山區變電所附近)當時還有祭祀九天玄女,日治大正十年(1921年)由當地士紳林金隆獻地,遷廟建於現址(舊地名番婆厝),1947年整修、1985年重建,並將一樓規劃為里民活動中心 (筆者前往時已成為停車和雜物放置處),二樓以上祀奉神明。
主祀神明:尪公─保儀尊王張巡;陪祀神明:觀音菩薩、保儀大夫、申國夫人、天上聖母、福德正神、太歲星君
相較其他兩姓,本廟規模較小,但除林姓後代會來祭拜外,也是周邊居民的信仰中心 。
景美集應廟,位於臺北市文山區景美街37號,為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的高姓創建之廟宇,三姓分家時高姓拈得尪公老祖。占地八百坪、周圍為景美市場。戰後初期將不動產劃為三份,由高同記宗族、高萃記宗族及集應廟管理,兩側廂房原出租供人、轉租,並將廂房牆壁打通便利進出,四周空地被劃分了廿多個攤位,出租供人做飲食生意,早市、夜市都有
高姓原於咸豐十年(1860年)在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南側)建廟,同治六年(1867年)遷移至現址重建。1924年重建後格局為兩殿兩廊兩護龍。2005年3月9日,歷經三年的古法整修後竣工為今貌。
主祀神明:尪公─保儀尊王張巡
陪祀神明:保儀大夫許遠、林氏夫人尪媽、大德禪師、五穀先帝、天上聖母、福德正神、文昌帝君、財神趙元帥、太歲星君
農曆十月十五日尪公聖誕時,景美地區各廟宇會聯合遶境,就是過去著名的「景尾大拜拜」現為市定第三級古蹟
三姓集應廟的尪公-保儀尊王張巡
張巡(709年-757年),字巡,又稱張中丞,《舊唐書》稱為蒲州河東縣(今山西省永濟市境)人,《新唐書》稱為鄧州南陽縣人、或蒲州河東、或生於鄧縣(今河南省鄧州市彭橋鎮寺),為唐代時縣令。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5年),張巡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駐守雍丘(今河南杞縣),抵抗安史之亂的燕軍,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與睢陽太守許遠共同作戰,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城破被俘後就義。張巡以兩縣不到七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陽孤城近二年,過世後追贈為揚州大都督。
三姓集應廟的尪公-保儀大夫許遠
許遠(709年-757年),字令威,杭州鹽官縣(今浙江省海寧市伊橋鄉)人。唐代時地方官員。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玄宗召許遠為睢陽郡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禦使。 後真源縣縣令張巡率兵三千人自寧陵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六千八百餘人,許遠認為張巡軍事才能較高,主動將統帥權讓賢。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睢陽遭安慶緒部尹子奇合兵十餘萬圍攻,他與張巡固守睢陽堅持至十月,糧盡,羅雀掘鼠充飢,草紙、樹皮食盡,復殺老弱,食人肉。終因外援不至,城破被執,送至洛陽,與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後於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慘遭殺害。
陳家聖《臺灣雙忠信仰廟宇變遷研究》論文中有提出,張巡隨著時代逐步的神化
首先是唐代李翰寫《進張巡中丞傳表》、《張巡傳》,直接促成了唐肅宗敕封張巡為「忠烈侯」、封許遠為「忠義侯」,合稱「雙忠」,並在睢陽城外立了雙忠廟來祭祀張巡等眾將士。
而後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一文成為後人了解死守睢陽事件相關人等事蹟重要參考文章
《舊唐書》中未將張巡、許遠列傳,而是列入忠義下篇。〈張巡篇〉較為詳細,是將《進張巡中丞傳表》、《張巡傳》、《張中丞傳後敘》三文整理成個人傳記,提到張巡任真源縣令、轉手睢陽死守、殺妾供糧、城破犧牲等事件。
相較張巡,《舊唐書》中〈許遠篇〉記述較少,只有死守睢陽一役,缺乏早期事蹟。《新唐書》〈許遠傳〉才將許遠於安史之亂前生平有所介紹,並得知許遠於安史之亂後出任睢陽太守。
經歷五代十國的混亂後,宋朝則是外患最多的朝代。加上此時道教有極大的發展,北宋時高宗大力推廣道教、徽宗甚至自稱「道君皇帝」。道教成為國教後為了能更廣泛吸引信眾,開始納入各地民間信仰將其神格化後傳播教義,雙忠的愛國形意也在此時納入道教。
金兵南下南宋偏安於臨安時,為安撫民心,歷史上許多忠義之士都得到朝廷追封嘉勉,進而神格化,雙忠事蹟正適合此形勢。
明代後,許遠地位被提高至與張巡同等,同列為國家重要祭祀神明之一,並延續到清代。
而三姓集應廟源頭的福建安溪大坪,據傳最早是在唐末黃巢之亂時,開始有大量名門往南移民,而雙忠信仰也因此往南流傳。
福建安溪居民則大多於南宋時,由河南地區在政府押送官幫助下移居大坪。元末時,高、張、林三姓便於大坪建廟祭祀保儀尊王。
福建安溪大坪的保儀信仰,在安溪居民移居到臺灣時被一併帶來,並盛行於北臺灣。
雙忠信仰最早於明鄭時期就已傳入臺灣,而雙忠信仰是由不同地區傳入,故雙忠信仰中的張巡許遠也在臺灣有著不同的面貌。
正史中張巡、許遠歷代封號如下:
唐肅宗敕封張巡為「忠烈侯」,封許遠為「忠義侯」,合稱「雙忠」
宋朝時敇封張巡為「忠靖景祐福德真君、東平威烈昭濟顯慶靈祐王」、許遠為「忠順顯祐靈著真君、楚國公、荊州大都督、光祿大夫」
元代追封張巡有「忠靖威明顯祐安民真君」,許遠為「忠順威顯靈著護國真君」
明代隆慶時林大春《潮陽縣志》記張巡有「忠靖福濟昭聖靈祐王」封號,許遠則為「善利威濟衛聖孚應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封張巡為「顯佑安瀾神」,封許遠為「威顯靈佑王」
清咸豐七年(1857年),封張巡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之神」、封許遠為「威顯靈佑揚仁振武王」
在民間則有尊稱張巡為「忠靖靈祐尊王」;尊許遠為「忠順靈著尊王」,合稱「雙忠尊王」
日本學者窪德忠(大正二年、1913年出生)所撰寫的《道教諸神》中,記張巡為「武安尊王」、許遠為「文安尊王」,合稱「文武尊王」。但窪德忠的尊稱找不到歷史根據,可能是把在台灣考察寫進書中
在正史中,雙忠並無得到「保儀」相關封號
免責聲明:
1、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保留所有此網站內資料的權利、擁有權及權益(包括版權)。
2、此網站內的資料僅供非營利用途,本網站也不會以此營利。
3、除非得到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事先書面同意,不可複製、抄寫、發布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此網站內的任何資料作任何商業用途。
4、若要使用此網站內的資料作任何上述准許用途以外的用途,請向信義社區大學提出申請。
5、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不就此網站任何內容的及時性、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
6、此網站的使用者須要自負風險,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並不保證進入此網站是絕對安全及有電腦病毒防護,亦不會就因使用此網站而引致的任何損失(包括使用者系統損壞或資料損失)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7、此網站會提供或協助提供源自第三者的資料或外界網站的連結,並不構成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贊同或沒有不贊同該等資料或外界網站的內容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聲明、陳述或保證;對任何因使用或不當使用或依據此網站提供或經此網站提供的資料或外界網站的內容或未能使用該等內容而引致或所涉及的損失,毀壞或損失(包括但不限於相應而生的損失、毀壞或損害),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概不承擔任何義務、責任或法律責任。
8、本網站文字與圖片僅供參考瀏覽用,並未擁有亦不保證圖片資料所含之人物、品、場地…等相關之名稱、肖像權、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圖像權、利用權、使用權、隱私權、所有權、公開發表權、著作人格權、商業秘密、受著作權保護之設計或作品或物品或建築物或描畫…等的相關權利;對圖片內容的精確性、正確性或可靠性(包括但不限於關鍵字、圖片說明…等)不做承諾保證和承擔責任。
9、對於本網站上文字圖片資料的精確性、正確性或可靠性(包括但不限於關鍵字、圖片說明等)不做承諾保證和承擔責任,惟任何關於關鍵字、圖片說明…等如有錯誤,歡迎來函指正。若本網站的內容和圖片,如您對於可能侵犯他人知識産權或財産權利之行爲,有任何問題、建議或想法,請與我們聯繫。
10、您瀏覽此網站,即表示您同意無條件接受本免責聲明的條款,以及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不定期在未預先通知的情況下對上述條款作出的修改或修訂。請定期瀏覽此網頁查閱任何修改或修訂。
留言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