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的名稱:信義神明錄─尪公
主筆者:Cloudsky
撰寫日期:20210924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
信義區六張犁有一舊地名「尪公厝」,據《臺灣地名辭書》所記:
「尪公厝,指和平東路三段464巷、509巷、531巷所夾之區域,指奉祀保儀尊王之小廟。此地為清代來自泉州安溪大坪 (泉州府安溪大坪新康里集應廟分靈) 的高、林、張姓最初搭小廟奉祀保儀尊王的地點,故稱尪公厝。(范武純,2006)另一說為此土地上曾建有供佃戶居住的寮舍得名 (林萬傳,1989),此說可能是直接由字面解讀,需進一步查證」
「高、林、張三姓共同祭祀的情況約在嘉慶道光年間(1795-1850)逐漸疏離,最終三姓尪公信仰拈鬮(抽籤)自立。(范武純,2006)道光19年 (1839年) 六張犁土地契約「立杜賣盡根契人高鐘秠」中便有「高尪公田」之記載,僅高姓仍在此地祭祀尪公,故也有將此地稱「高尪公厝」。咸豐十年 (1960年) 高姓才遷至景美建廟,但原先尪公厝的土地為保儀尊王之廟產,近年才轉手賣出,目前此地多為公寓式住宅景觀。」
關於尪公厝三姓人士分家,維基百科敘述為:「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事件:又稱「四縣反」,為1853年發生於艋舺的分類械鬥。械鬥當事一為以泉州府泉惠南三邑人為主的頂郊,另一則為以泉州府同安人為主的下郊或廈郊。此械鬥,同安人落敗,並敗走大稻埕。頂下郊拚事件,影響層面極廣,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同安人的遷徙,及八甲莊(今老松國小一帶,原為下郊)付之一炬外,也間接促成大稻埕與大龍峒的開發。
臺北情勢嚴峻,三姓人士決議分家避禍,取出三聖物:尪公聖像、夫人媽聖像、香爐,拈鬮(抽籤)分配,高姓人士抽得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抽得夫人媽聖像(今日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抽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三姓人士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以建廟奉祀。」
但關於尪公厝三姓人士分家,其他文獻有不同說法
安溪大坪三姓移民於乾隆初年(1736年)登陸淡水後,就隨基隆河順流而上,成為開墾文山地區最主要的宗族勢力。(陳正明,1995;溫振華,1980)
林傳凱《神靈、民族、與認同的空間政治-日治與戰後台北盆地尪公年例之變遷》提到:三姓先於1860年在景美竹圍內興廟,供奉尪公與尪媽,並以與祖廟相同的「集應廟」(泉州府安溪大坪新康里安溪集應廟)為名。1863年因三姓移民子孫日多,對廟務多有爭執,於是決定拈鬮分配三聖物‧‧‧後各自又於臺北各地發展。
陳家聖《臺灣雙忠信仰廟宇變遷研究》則提到:三姓族人第一次登岸位置於溪子口地區(溪子口山,今仙跡岩又稱景美山),但三姓族人不是一開始就在景美木柵地區發展,而是前往六張犁附近的地區開墾,當時雖然還沒有建廟,但已經建立尪公厝,開始有尪公的祭祀活動出現。
1860年間,三姓族人決定蓋自己的集應廟,便選擇當初一起登陸的口岸附近建廟,因此將廟建於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同治初年(1862年)發生水患,原廟被大水沖毀,在重建時三姓族人意見相左,於是分家拈鬮分配三聖物。
「集應」何意?
文山學研究推廣社、文山社大何文賢老師提到:唐朝時高、張、林三個姓氏居住在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洛中原地區),唐末黃巢之亂局勢很亂,他們要往南遷到福建。他們就把保儀尊王張巡請出來,隨身保佑他們。遷徙的過程中,他們有集體的感應到尪公的保佑,所以在福建他們就建立集應廟來供奉保儀尊王,意思就是「集體的感應」。
景美集應廟廟公林國龍表示,「集應」一詞代表「集合各種應驗」之意。
整合所述,「集應」為「集體的感應」或「集合各種應驗」的簡稱。
臺灣堡圖「汪公厝店仔」現景,可能應指「尪公厝店仔」。今此地為「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教育訓練測考中心」與「內政部警政署警察機械修理廠」,以及數間公寓住宅
何謂「尪公」?
「尪公」之稱應為早期無字記音,對於尪公之「尪」有多種不同說法:
有一說因保儀大夫能除蟲害,常走田梗小路,故其神轎極小,只能供兩人扛抬,像孩子們的玩具,因此才有「尪公」的俗稱。
汐止忠順廟的住持兼主任委員陳鐘農先生認為:信眾稱呼保儀大夫(張巡)為「尪公」,實際上是發音謬誤造成,依照《辭海》解釋,「尪」是脛曲腳跛的樣子,也是瘦弱,行為不正的意思,用「尪公」來稱呼保儀大夫(張巡),不但無意義也不尊敬。因此於2006年(民國95年)十月發起「正名運動」,強調張巡為台灣北部閩南安溪移民的守護神,唐代又追封為「文安尊王」,應該尊稱「安公祖」才合理,由於「安」與「尪」的台語發音雷同,信徒長年口誤,積非成是,應為張巡公正名為「安公祖」。
萬隆集應廟則認為:「安公」稱呼為地方區域的守護神,並非單指保儀尊王/大夫:如文山區王家安公為劉、黃府千歲;台南郭家安公為廣澤尊王郭洪福;陳家安公為開漳聖王陳元光,意思是一樣的,並非保儀尊王/大夫為安溪移民守護神而稱為安公。
景美集應廟資深文史導覽鄧明峰口述:因「尪公」神像面部呈現紅色,因此稱「尪公」(閩語音近)。
辜神徹《神明、祖先、恩人—臺北盆地的祖佛信仰》:一些廟宇的執事認為「尪公」應該寫作「翁公」,「翁」,閩南語「神像」之意,但有反駁者說「尪公」用法盛行於漳州府或靠近漳州的同安縣一帶,而一般泉州人通常把神像尊稱為「佛公」。
范純武先生認為北臺「尪公」信仰與金門厲王有關,應稱「洪公」
安溪集應廟廟誌《大坪宋史集應廟探析》中則認為「尪公」乃是「恩公」的誤傳
據辜神徹先生研究,尪公應是安溪人對某一系列神靈的尊稱,並不一定單指某神。但臺灣今日尪公逐漸被視為張巡、許遠的專稱
信眾向尪公祈求何事?
1、祖籍守護神:移民械鬥、防番害
2、驅除蟲害:鈴木清一郎1989年《臺灣舊慣習俗信仰》提到日治時臺北平原農作區有請尪公除蟲害的年例
3、去瘟行醫
4、維持灌溉水源穩定:林傳凱先生提到基隆河北岸今大直區域,春耕時常有缺水問題,故年例會請尪公至水頭行「乞水」儀式,以保當年水源無虞
5、協助新墾地空間轉換:林傳凱先生提到在文山地區的坪林、深坑、石碇、木柵貓空等地,是茶葉重要產區,此地將尪公視為「開方瘟神」,要闢新茶園時要請兩位尪公來坐陣清除此土地的魔神仔或鬼邪。
免責聲明:
1、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保留所有此網站內資料的權利、擁有權及權益(包括版權)。
2、此網站內的資料僅供非營利用途,本網站也不會以此營利。
3、除非得到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事先書面同意,不可複製、抄寫、發布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此網站內的任何資料作任何商業用途。
4、若要使用此網站內的資料作任何上述准許用途以外的用途,請向信義社區大學提出申請。
5、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不就此網站任何內容的及時性、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
6、此網站的使用者須要自負風險,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並不保證進入此網站是絕對安全及有電腦病毒防護,亦不會就因使用此網站而引致的任何損失(包括使用者系統損壞或資料損失)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7、此網站會提供或協助提供源自第三者的資料或外界網站的連結,並不構成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贊同或沒有不贊同該等資料或外界網站的內容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聲明、陳述或保證;對任何因使用或不當使用或依據此網站提供或經此網站提供的資料或外界網站的內容或未能使用該等內容而引致或所涉及的損失,毀壞或損失(包括但不限於相應而生的損失、毀壞或損害),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概不承擔任何義務、責任或法律責任。
8、本網站文字與圖片僅供參考瀏覽用,並未擁有亦不保證圖片資料所含之人物、品、場地…等相關之名稱、肖像權、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圖像權、利用權、使用權、隱私權、所有權、公開發表權、著作人格權、商業秘密、受著作權保護之設計或作品或物品或建築物或描畫…等的相關權利;對圖片內容的精確性、正確性或可靠性(包括但不限於關鍵字、圖片說明…等)不做承諾保證和承擔責任。
9、對於本網站上文字圖片資料的精確性、正確性或可靠性(包括但不限於關鍵字、圖片說明等)不做承諾保證和承擔責任,惟任何關於關鍵字、圖片說明…等如有錯誤,歡迎來函指正。若本網站的內容和圖片,如您對於可能侵犯他人知識産權或財産權利之行爲,有任何問題、建議或想法,請與我們聯繫。
10、您瀏覽此網站,即表示您同意無條件接受本免責聲明的條款,以及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不定期在未預先通知的情況下對上述條款作出的修改或修訂。請定期瀏覽此網頁查閱任何修改或修訂。
留言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